您的位置:
> 新闻详情页

解码“小人书”:一场穿越时光的艺术探索之旅

发布日期:2025-10-26 00:00:00   浏览量 :19
发布日期:2025-10-26 00:00:00  
19


10月26日,十余组亲子家庭手持研学手册,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,踏上了一场名为“解码‘小人书’”的沉浸式艺术之旅。孩子们将通过“观、学、创”三大环节,从杨永青的童趣水墨到任率英的历史长卷,再到王叔晖的工笔传奇,孩子们在方寸画格间触摸传统艺术的温度,更在笔尖与宣纸的对话中,读懂了“小人书”里藏着的千年文化基因。



在博物馆一层展厅,一场穿越时空的“连环画历史课”悄然开启。博物馆工作人员,指着展墙上泛黄的连环画封面,向孩子们娓娓道来:这些‘小人书’曾是爷爷奶奶的‘口袋电影院’,也是爸爸妈妈的‘睡前故事书’。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最早连环画“土伯吃蛇”和“羊骑鹤”,到20世纪20年代上海街头的连环画摊,再到新中国成立后‘连环画报’的辉煌,每一页都藏着时代的记忆。孩子们围成半圆,有的踮脚看展柜里的老画册,有的指着封面上的英雄人物问:“他是不是打过鬼子?”工作人员笑着点头:“没错,连环画不仅是画,更是历史的‘活课本’。”

在三层展厅,杨永青的《神笔马良》手稿前爆发出一阵轻笑。画面中,马良挥动神笔,画出的公鸡竟扑棱着翅膀飞了起来。“原来‘小人书’里的魔法,是画家一笔一画‘变’出来的!”一个小男孩瞪大眼睛,模仿着马良握笔的姿势。博物馆工作人员指着画中公鸡的羽毛说:“杨老先生用‘游丝描’画羽毛,线条细如发丝却充满力量,就像真的能飞起来。”

“快看!苏武的节杖上连牦牛毛都根根分明!”在任率英的《苏武牧羊》手稿前,孩子们踮脚细观,北海风雪中,苏武单衣破旧却脊梁如松,手中节旄的牦牛尾毛随风轻扬,每一根线条都似在诉说十九载的坚贞。讲解员轻声引导:“大家数一数,画家用了多少笔才画出风吹时的弧度?”孩子们立刻凑近,有的用手指在空中临摹线条走向,有的掏出笔记本记录衣袍褶皱的笔法。一位父亲感慨:“我小时候看连环画只顾着数羊群,今天才发现,原来画里的裂痕、风雪,都是画家写给历史的情书。”

而王叔晖的《西厢记》仕女图前,孩子们屏息凝神。画面中,崔莺莺手持团扇,眉眼低垂,衣袂飘飘,发丝如瀑。“她的裙子为什么看起来这么软?”“因为画家用了‘流水描’,线条像水一样流动!”老师边说边示范,孩子们纷纷伸出手,在空中模拟笔触的起伏。

转入研学教室,白描临摹课正式开启。专业老师以王叔晖的仕女图为例,分解“铁线描”的刚劲与“兰叶描”的柔美:“画衣领要用硬朗的直线,表现布料的挺括;画发丝则要用流畅的曲线,传递少女的温柔。”孩子们学着老师的样子,蘸墨、提笔、运腕。有的因用力过猛将纸面戳破,有的因线条颤抖而笑出声来。



“老师,我的仕女裙子画歪了!”一个小女孩举着宣纸,眉头皱成小包子。老师笑着接过纸:“歪裙子多有趣?就像她在跳舞时裙摆飞扬。”小女孩眼睛一亮,在歪斜的裙摆旁添了几笔:“看!现在裙子在跳芭蕾!”其他孩子受到启发,纷纷给自己的画作“加戏”:有的给仕女发髻插上鲜花,有的让她的衣袖飘出蝴蝶。老师点头赞许:“白描的精髓,不是复刻完美,而是用线条表达你的想象。”

活动的压轴环节在活动室展开。孩子们以“古典角色”为主题,进行原创连环画主题人物绘制。有的将杨永青笔下的马良画成“穿越到唐朝的小画家”,用神笔帮仕女修补破损的团扇;有的让任率英的苏武化身“汉朝导游”,带着仕女游览北海雪景;还有的孩子把王叔晖的崔莺莺与自己的妈妈画进同一幅画,配文“妈妈也是我的仕女,她每天都在‘从军’——上班、做饭、辅导我写作业”。

北京荣唐连环画博物馆的工作人表示:“我们举办这样的活动,不仅是教孩子画画,更是想让他们明白——每一本‘小人书’背后,都有画家的汗水与热爱;每一格画面里,都藏着讲好故事的智慧。当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诠释经典时,传统艺术就真正活起来了。”

这场研学活动虽已落幕,但艺术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。荣唐连环画博物馆将持续推出“连环画里的节气”“老艺术家工作坊”等系列活动,期待与更多家庭相约,在“小人书”的世界里,共绘传统与创新的斑斓画卷。
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资讯、图片来源于网络及网友投稿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,我们将尽快处理!
Copyright2021 版权所有:北京荣唐连环画博物馆
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